睢宁草里王氏的起源与发展
我们的始迁祖王清公原籍山东省青州市人,家居凤鸣山 旁,现山名己改。门前有棵白象银杏神树,树上多喜鹊窝, 故俗称喜鹊窝烂草王家,又名草里王。根据家族口口相传和 家谱里名士学者文章记载,为宋朝初年一代名相,著名政治 家王旦的后裔,三槐堂分支。明朝初年,睢宁县境因为元朝 末年战乱,故黄河泛滥灾荒,导致人烟稀少,土地荒芜。史 书记载明政府号令移民,始迁祖受调拨迁居睢宁城西七里名 金粟堆,现高塘村王陵庄一带生活居住,耕读传家。时为明 初成化年间。
王清公生育四子,名讳安、位、循,环四公,王循公迁 居河南后世无考,王安,王位二公后代子孙虽居睢宁,但年 代久远,传派茫然。如今纷纷济济者皆王环公之裔也。始迁 祖在睢宁事业有成,其侄王琮公闻知追寻从老家迁居县北占 城生活居住,庆吊往来,世代不绝。三修族谱时二谱合修传 承至今。王环公生育二子,长讳王坎公,次讳王愷公。王坎 公生育二子,长子思道公移居外乡后世无考,次子思儒公明 朝中期武举人,官拜守备,生育三子,长讳守教,次讳守湖 于明崇祯四年移居外乡后世无考,三讳守训。
王恺公生育二子,长讳思恩,次讳思荣。思恩公生蛟, — 8 —知,奇三子,惟王知公朱开大桥生铁吴庄有后,余二公后人 失考无闻殊为憾事。王思荣公生育九子一女合称老十房。老 先祖生于明中期公元 1540 年至 1545 年之间,身材伟岸,学 知渊博,勤于农桑,广置产业。因儿女众多,应开拓之需于 明万历初年在县城北二十五里杜巷村王老家庄置买土地数 千亩而后举家迁居于此生活居住。去世后儿孙将其安葬在老 家南一块风水吉地上,占地十亩有余,封土高耸,广植松柏, 因墓地高大历时四百余年幸存至今弥足珍贵。
老先祖公长子守才公,次子守官公,三子守聘公,四子 守礼公,六子守智公,七子守田公,八子守祖公,九子守成 公,十子守业公。诸公成家立业后,守智,守业二公迁居官 山山西山南生活居住,守祖公迁县城东关庙村,守成公守护 始迁祖创下的基业,其余子孙环祖墓地而居,賴先祖之遗德, 禀乡土之灵气,润河川之波澜,仰自身之奋进。繁衍生息人 丁兴旺,物华天宝,才士辈岀,后代玄孙遍及全县邻县数百 个村庄,甚至大江南北,五湖四海。有谱可查约有二万余户, 遂为睢宁邑世家大族。
解放以前睢宁县境水患频仍,天灾人祸,痞匪横行,战 乱不休。大部分族人陷入贫苦不堪之境,即是如此犹不忘先 祖之德,连续三修族谱,集资建设宗祠不畏忍饥受饿。先辈 们的精神,实为后世楷模。解放后文革特殊时期先祖墓祠均 遭毁坏殊堪痛惜。公元一九九二年族中贤哲集資四修族谱, — 9 —由于条件限制,通讯不畅,多数族人较为贫苦,致使四修谱 错误甚多,很多族人未能入谱。公元二零二零年应广大族人 要求,一致推举王行辉公为家族理事长,领导族众五修族谱, 经过数年努力,终于修成质量甚好弥补了很多缺失和遗憾。 现族谱己分发千门万户,了却族中贤哲一桩心愿。还有一桩 心愿未竟,那就是重建祠堂,让先祖之灵魂有所依,方便后 人清明祭祀,重绪亲情。
方今天下安乐,政权稳定,人寿年丰,家给人足。江山 锦绣,盛世太平,己非以前情景,换了人间。因此家族理事 会决定为先祖重建祠堂,几经周折,终于选好祠址,消息传 岀族人感奋,纷纷慷慨解囊,短暂几天光景西南片区己达六 万之巨,由此可见我们家族是多么前途远大,愿先祖祠堂早 日建成开放,光照万古千秋。
先祖十六世孙王敦豹撰文
联系人:孟振
手机号:18805221521
电子邮箱:glbwl@huililong.com
微信号